兒童發燒衛教

兒童發燒衛教

第一版

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
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

制訂日期:2019年2月16日

 

什麼情形算是發燒?

  • 身體中心體溫超過攝氏38度時,表示有發燒現象。
  • 以電子耳溫槍測量的溫度很接近中心體溫。
  • 三個月以下嬰兒的耳溫與中心體溫的相關性較差,可用電子體溫計測量腋溫或背溫。
  • 嚴重耳垢阻塞可能降低耳溫測量值,中耳炎可能提高耳溫測量值,這些變動的差異大多不超過攝氏0.5度。兩側耳溫測量值不同時,除非有中耳炎,否則以耳溫較高者為準。

發燒會不會傷害身體?

  • 發燒本身對人體沒有直接傷害,也不會直接影響腦部,只有在感染症侵犯腦部時,才可能造成神經症狀與後遺症。
  • 發燒可以促進免疫反應,加強人體對感染症的抵抗力。
  • 人體的體溫調節系統,即使生病也會將體溫控制在攝氏41度以下。只有在體溫調節系統失效時才會出現極度高燒,例如熱中暑、嚴重水分電解質異常的內分泌疾病。
  • 超過攝氏41度的極度高燒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與腎臟傷害。
     

小孩發燒該怎麼處理?

  • 有下列容易發生發燒併發症的情形時,體溫超過攝氏38度就可以使用退燒藥:
    慢性肺病、有心臟衰竭之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、慢性貧血、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、曾有熱痙攣或癲癇發作的神經系統疾病、懷孕,因為發燒而有嚴重不適症狀者也可考慮使用退燒藥。
  • 如果沒有上述容易發生併發症的情形,發燒時也沒有嚴重不適症狀時,不一定要使用退燒藥。
  • 口服、塞劑的退燒藥物均可視情形使用。
  • 阿斯匹靈與其他水楊酸製劑不可做為18歲以下兒童的退燒藥。
  • 在沒有使用退燒藥的情形下,靜脈點滴注射與冰枕、溫水拭浴、散熱貼、酒精拭浴等物理退燒法對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沒有直接退燒效果,反而可能導致熱量散失、手腳冰冷。感染症、自體免疫疾病、腫瘤引起的發燒,都屬於發炎反應的產物。
     

發燒持續不退該怎麼辦?

  • 發燒代表免疫系統的陣發性強化,發燒與退燒的循環會重複發生。如果持續至少24小時以上沒有發燒,才可能代表疾病已經康復。
  • 如果有發燒併發症的危險因素而持續高燒,或有嚴重不適,可考慮使用兩種不同的退燒藥。各退燒藥的單日總用量,不要超過各退燒藥所建議的單日總量即可。
     

什麼時候需要緊急送醫?

  • 無論有無發燒,如果兒童出現下列情形,宜儘速至兒科專科醫師處診治:
    • 三個月以下嬰兒出現發燒。
    • 尿量大幅減少。
    • 哭泣時沒有眼淚。
    • 意識不清,持續昏睡、未發燒時燥動不安、眼神呆滯。
    • 痙攣、肌抽躍、肢體麻痺、感覺異常。
    • 持續頭痛與嘔吐。
    • 頸部僵硬。
    • 咳痰有血絲。
    • 呼吸暫停、未發燒時呼吸急促、呼吸困難、吸氣時胸壁凹陷。
    • 心跳速度太慢、心跳不規則。
    • 無法正常活動,例如不能爬樓梯、走小段路會很喘。
    • 皮膚出現紫斑。
    • 嘴唇、手指、腳趾發黑。
參與制定衛教建議專家名單

制定日期:2019年2月16日
召集人:李秉穎(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)
委員:
丁佩如(台中榮民總醫院小兒科)
王志祿(高雄柏仁醫院)
何宗憲(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)
何愉懷(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)
吳克恭(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)
呂俊毅(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小兒部)
林釗尚(台中診所)
林應然(台北診所)
邱南昌(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部)
張鈞竹(林口長庚醫院護理部)
張鑾英(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)
陳志榮(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學部)
麥建方(新竹診所)
曾雅淳(澄清綜合醫院兒科)
湯仁彬(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)
黃玉成(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學部)
黃美智(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)
黃高彬(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)
黃瑽寧(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學部)
楊俊仁(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部)
楊曜旭(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小兒部)
葉國偉(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學部)
趙舜卿(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學部)
劉清泉(成大醫院小兒部)
蔡劭瑜(臺灣大學護理學系暨研究所)
鄭名芳(高雄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)
賴明瑋(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學部)

 

檔案下載:兒童發燒衛教第一版